亞洲文化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在東傳進入清宮後,清高宗以為雕有花葉紋玉器都來自南亞名為「痕都斯坦」處,故統稱自新疆貢入宮中帶花紋葉的玉器為「痕都斯坦玉」,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鄧淑蘋經過研究後,院藏品也有來自西亞至東歐鄂圖曼帝國雕花葉紋玉器,及來自中亞的樸素玉器,在96年及本次南院開幕首展中,考量收藏品分布地域,因此正式定名為「伊斯蘭玉器」。 國際知名器玉研究學者,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鄧淑蘋,以其三十多年的研究,深入田野綜整各方究其理後,鉅細靡遺為觀眾剖析伊斯蘭玉器的巧妙之處,圖錄呈現本院典藏精品,更精心的將玉器上雕刻紋飾以拓片的型式做對照,讓東傳入清宮珍寶之匠心一覽無遺。 伊斯蘭文化分布廣泛,研究指出受玉料分布及東亞華夏文化的影響,在十四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期,中亞, 南亞, 西亞及東歐形成的四個伊斯蘭王朝:帖木兒帝國(1370-1506), 鄂圖曼帝國(1299-1922), 薩非王朝(1501-1736)及蒙兀兒帝國(1526-1857),出現不同程度之玉雕工藝,薄透輕盈嘆為觀止。 本圖錄由鄧淑蘋前研究員主編, 主撰,同時收錄南院處劉祐竹助理研究員及登錄保存處主掌科學檢測之陳東和副研究員專文,全方位探究伊斯蘭玉器藝術風格與工藝技巧,激盪出東西方交會的燦爛火花,開創玉器工藝的百家爭鳴時代,精彩可期。
Less